新浪重庆 资讯

特写:那些不回家的人

上游新闻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只要坚持,再长的黑夜终将过去,冬日的暖阳必将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他们住在车站的调度室里,他们躺在派出所的长凳上,他们在办公室和衣而眠,他们守着一个人的快递站……疫情之下,他们因为各自的坚守而无法回家。今天,我们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这群人背后的故事。

外卖小哥

1人,2天,80公里,92单

11月12日早上,美团外卖小哥何松乘来到他所在的重庆重报大竹林骑手驿站,这里空无一人。因为疫情,除他之外的57名骑手全都无法来到。

冷清的房间中,何松乘独自整理货物。半个小时之后,他背起背包,拉下驿站的卷帘门,上路。这是他独自上路的第二天,他在心中默数,1个人,2天,15.7平方公里范围,小摩托跑了80公里。

何松乘也觉得孤独,也想回家,但偌大的配送范围,只有他1个配送人员了。面对记者,他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有意义”的坚守。外人看来颇有些“悲壮”的独行,在他看来一切出于职业素养和对商家、买家的承诺,作为一名老配送员,又是副站长,他的想法很简单:“我不送,哪个送?人家需要得嘛。”

公交调度

7天睡在调度室

何松乘骑车在空旷的大街上奔跑时,路上一辆辆公交车疾驰而过。他也许并没注意到,很多线路的公交车其实并没有停止运营,比如陈秀华负责调度的604路公交。

陈秀华已在调度室睡了7天,因为疫情,重庆交通开投公交集团两江公交三分公司盘溪片区的部分安全值班长必须居家线上办公,但只要车还在动,现场就需要有人值守。

谁来守现场?陈秀华是主动请缨者之一。

这几天,他化身“斜杠青年”。一当“保管员”,公章、文件通知、办公室钥匙,整理得井井有条;二当“资料员”,资料复印,通行证办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一肩挑;三当“内勤”,公交司机吃饭、喝水、车辆维护,一管到底多方协调。他自己就住在调度室中,这里也就成了他的家。“‘家务事’当然自己做。”陈秀华说。

网格员

1天“运行”17小时

刘启贵所在的康庄美地二社区,就在何松乘15.7平方公里的配送范围内。她从2015年起开始成为社区网格员,转眼已过去7年,这么多年来,她有自己的工作日志和居民台账,记录了自己负责的494户居民的信息。

刘启贵的工作,是“哪里需要哪里搬”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临危受命,换上防护服就是核酸采样信息登记员。志愿者多了,站上讲台她就是新志愿者们的培训师。当然,她还有大量其他工作。居民开出门条,找她;大数据排查,找她;跑腿代办,还是找她。

有的工作需要“见缝插针”,比如趁二三十分钟的空档,一路小跑,给出门不便的居民采购物资。刚回到座位,又有居民因为家中安灶台的事情找上门来,时间早已定好,就希望趁自己在家,就能安装完成。刘启贵把这些需求一一记录下来。

每天从凌晨5点多开始,刘启贵要忙到晚上10点多。不能回家她就住在办公室,第二天清晨工作再继续。

这是属于普通社区工作者的一天。

社区书记

吃住社区1周多

和刘启贵一样,陈妮娜也服务于社区,但她身上的担子更重。陈妮娜是九龙坡区石小路社区的党委书记。刘启贵每天忙着“爬网格”的时候,陈妮娜可能也正在给社区居民送物资。

因为疫情,她已经吃住在社区一周多,手机24小时开机,电话铃声时不时就要响起。“喂,你好。”陈妮娜拿起手机熟练地打招呼,由于用嗓过度,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熟识的居民们路过,看到她眼睛泛红充血,忍不住都会关切地喊一声:“休息一下嘛,陈书记!”但她停不下来,疫情还在,她仍将负重前行。

“追阳人”

1061管,14529人

陈妮娜打交道比较多的,除了居民或许就是“追阳人”了。他们身上挎着的塑料袋是一个“百宝箱”,也是属于他们的特殊装备,重的有10斤。

杨云就是一名“追阳人”。她是渝北区龙山街道“追阳专班”的工作人员之一,她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和时间赛跑。早一分发现风险,感染风险就会少一分。

自本月初以来,杨云和同事一直吃住在单位档案室改造的“宿舍”里,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每天只有3-4小时睡眠时间。每天清晨,杨云就会和同事们穿好防护服,拿好“百宝箱”,上门为核酸混检阳性的居民进行单采。据重庆日报15日报道,杨云所在的渝北区“追阳专班”,已经累计处置混管1061管,涉及14529人。

大学生志愿者

从校园到抗疫一线

11月12日,与陈妮娜所在社区相隔距离不到5公里的重庆医科大学袁家岗校区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出发仪式。学校1000多名师生组成的志愿者,将从这里奔赴重庆市疫情防控各条战线。

几天后,同样是大学生的重庆邮电大学的学生们,也出发支援一线。他们响应学校的“紧急招募令”,从线上报名的1200多人中,被幸运地选出去抗疫一线帮忙。

民警

50岁,58岁

如果说大学生当志愿者是青年人的朝气,那么江北区寸滩派出所的58岁的民警李青则让人看到了老民警的责任与担当。他是寸滩派出所辖区兰溪社区的前任社区民警,两年前他调任其他岗位,离开了社区。今年已快要退休,他的继任者是50岁的民警贾顶鹏。

11月7日,江北公安分局全员停休返岗,投入疫情防控中。兰溪社区属于开放式小区,外来人员复杂、疫情形势严峻。贾顶鹏扎根小区忙碌了7天,这时李青主动提出,返岗兰溪社区,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前任”与“现任”两位老民警仿佛时空连线,并肩出发。至今,这对新组合一头扎进社区,已经一周有余。

记者手记>>

致所有不能回家的人

疫情当下,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回家的人还有很多。

药店值班的店长,即便深夜躺下脑子也保留着一丝清醒,不敢睡“死”。只怕万一有人急需买药,自己不能第一时间起身……

驻守在老旧小区的志愿者,能克服所有生活上、工作上的困难,唯独不敢和孙儿视频,孩子哭,她也想哭……

凌晨3点多还没睡的00后志愿者,还忙着在关卡上拦车、查验手续、放行……

通宵待命的救护车驾驶员,他们的希望是“永不出发”,如果出发,则能够平稳送达……

急诊室里的医生,他们为每一次抢救成功欣喜,也为每一条逝去的生命惋惜。

……

抗疫大军里,他们默默坚守,每一个身影都令人感动,每一份坚守都有它的光荣,每一份付出都值得尊重。

只要坚持,再长的黑夜终将过去,冬日的暖阳必将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上游新闻记者 彭光瑞 邹渝 冉文 任君 图文    部分内容综合重庆日报、重庆医科大学官微等

编辑 杨波

责编 王蓉 李洋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