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重庆 本地

2022年度重庆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出炉!智慧文博项目取得新突破

新浪重庆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2022年,我市博物馆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影响,积极发挥教育、研究和展示职能,切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建设总体保持了良好势头。

2022年,我市博物馆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影响,积极发挥教育、研究和展示职能,切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建设总体保持了良好势头。

  一、发展情况

(一)博物馆建设。2022年,全市新备案开放8家博物馆(文物7家、非国有1家),博物馆总数达到130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免费开放博物馆115家。全市博物馆建筑总面积80.87万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博物馆面积252.33平方米、每24.6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1. 按博物馆性质分。文物系统博物馆75家、其他行业博物馆29家、非国有博物馆26家,分别占全市博物馆总数的58%、22%、20%。新增博物馆中,7家属于文物系统,1家非国有博物馆,文物系统博物馆仍然是全市博物馆发展的主流。
  1. 按博物馆等级分。国家等级博物馆共24家,占全市博物馆总数的18.46%;其中一级博物馆5家、二级博物馆7家、三级博物馆12家。与上年度相比,无变化。
  2. 按博物馆类型划分,综合地志类33家、革命纪念类38家、历史文化类28家、考古遗址类8家、艺术类6家、自然科技类6家、其他类11家。综合地志类博物馆新增4家,革命纪念类新3家,其他类新增1家。
  1. 按区域划分,主城都市区92家、渝东北片区27家、渝东南片区为11家,分别占全市博物馆总数的71%、21%、8%。与上年度相比,主城都市区新增5家,发展势头仍然强劲。

(二)博物馆公共服务

  1.  参观接待。2022年,118家博物馆保持正常开放,平均开放时间284天。2022年,全年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783.38万人次,其中,免费开放接待观众1632.7万人次,接待未成年观众503万人次。
  2. 陈列展览。2022年,全市博物馆年度陈列总数为782个,其中展出的基本陈列为337个;新推出临时展览为445个(其中原创展览264个)。
  3.  社教活动。2022年,全市博物馆共开展社教活动7370场次,其中线下6463场次,线上907场次。
  4. 媒体服务。2022年,全市博物馆官网浏览量达到935.3万人次;新媒体浏览量达到14491.12万人次,新媒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三)博物馆藏品

  1. 藏品数量。2022年度新增藏品数量31913件/套,全市博物馆藏品总量达到770046件/套。新增藏品中,新征集藏品22109件/套、考古发掘移交4件/套、接受捐赠5343件/套,公安、海关等部门移交罚没藏品614件/套,历年征集及旧藏登账3832件/套,捡拾上交藏品10件/套,退役武器装备拨交藏品1件/套。博物馆藏品管理进一步规范,藏品建账建档工作进一步落实。
  2. 保护修复。文物保护修复能力进一步提升,2022年新增修复专业人员6人,全市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65人。完成文物(标本)修复974件/套,其中二级文物35件/套,三级文物188件/套,修复一般文物510件/套,自然标本241件/套。三峡出土文物保护修复2022年度项目完成招标并进场施工,2023—2024年度项目已完成项目方案编制及申报。

(四)学术科研。2022年全市博物馆承担省部级(含)以上科研项目104个,其他科研项目136个,其中2022年度新立项94个。出版著作85种(部),是上年度的1.6倍。发表论文522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19篇、其他核心期刊30篇,SCI11篇、CSSCI62篇;获得国家专利17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2项、设计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8项、发明专利2项。

二、主要特点

(一)博物馆改革发展措施有力。联合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市级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重庆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联合重庆市财政局转发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规程》,明确了贯彻落实的具体要求。牵头起草《贯彻落实〈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的具体举措》,让文物活起来,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助力建设文化强市。

(二)博物馆建设力度增强。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基本明确重庆博物馆新馆建设选址,进一步深化重庆自然博物馆园区项目总体策划方案,原则通过中国水文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重庆特园民主党派陈列馆扩容升级工程推进顺利。区县博物馆建设力度加大,璧山区博物馆、开州博物馆新馆、云阳博物馆新馆等区县博物馆综合场馆建设有序推进,新备案渝中区博物馆、潼南区博物馆、重庆市荣昌陶窑口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

(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增强。2022年,我市新增中央免费开放补助博物馆20家,纳入中央免费开放补助名单的博物馆总数达到52家。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经费达到19598万元,其中运转补助资金增长54.2%、重点博物馆补助资金增长23.6%、陈列布展补助资金增长100%。中央免费开放补助经费增加,有力保障我市博物馆的正常运行,提升博物馆内容生产能力,增强了博物馆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四)博物馆展示教育成效明显。圆满完成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重庆单元展等重大任务。推出《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珍藏革命文献特展》《一见钟琴——从宫廷礼乐到文人雅兴》《鸥遇在冬季——红嘴鸥越冬重庆科普展》等264个原创展。持续打造“重博新声代——小小讲解员”教育品牌,提档升级“寻找红岩发声人”品牌活动,创新推出“遇见自然·行走科普”“小小博物学家”“科学小卫士”教育项目。3个展览入选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集中推介项目。3个项目入选“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推荐”。24家博物馆荣获第九届博博会“弘博奖”。6家博物馆入选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五)文博重大活动积极组织参与。川渝首次联合举办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暨重庆市第十三届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成立“川渝博物馆联盟”,共同揭晓“博物馆精品推介项目”,启动“百馆百物——川渝宝藏”主题宣推活动,推出“花开并蒂”巴蜀青铜文明特展,举办第二届“巴山蜀水”博物馆文创展。组织指导全市25家博物馆参加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参展博物馆围绕“山水之城 美丽之地”和“红岩精神 永放光芒”两大主题,推出50多个系列的博物馆文创产品439种、4280余件,充分展示重庆文化地标和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

(六)智慧文博项目取得新突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立了博物馆宣传推广采编发联动平台、多媒体直播系统和智慧媒体资源库。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顺利推进,“金牌解说数字文旅VR视频讲解系统”正式上线。推动和指导重庆华龙网集团、中国广电重庆公司以融媒体、全形态、多矩阵传播为手段实施“重庆云上博物馆”项目建设,永川云上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和三峡移民云上博物馆上线运行。依托文旅广电云平台,完成115家博物馆共145个点位的观众数据接入并试运行。重庆云上博物馆等智慧文博项目建成后,进一步提升了我市文博场馆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助推文博事业的发展。

(七)文创产品开发持续发力。博物馆参与文创产品开发的热情持续升温,2022年,全市有92家博物馆共开发文创产品1477种,销售收入2439万元。其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213种;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完成红岩文创logo设计,新研发文创产品22种;重庆自然博物馆文创产品与云上博物馆后台实现销售链接,与阿里巴巴鲸探NFT平台、腾讯幻核平台、迪肯区块链等线上平台签订合作协议,授权30余个IP进行数字化文创开发,文创产品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三、2023年工作展望

(一)进一步增强文物活起来力度。推动出台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举措,在深化价值阐释、加强内容建设、创新转化手段、拓展渠道平台、健全落实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提升重庆在文物价值挖掘、数字化变革、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媒体传播、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二)进一步加快推进博物馆建设。推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推动大足石刻研究院创建世界知名研究院。推动中国水文博物馆、重庆革命军事馆等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加紧推进红岩文化公园二期工程、重庆自然博物馆园区和重庆特园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升级改造项目。加快推进长寿区、南川区、潼南区、南岸区博物馆等区县博物馆新馆建设,力争年内建成开放。推进市级、区级以上文保单位开放利用,不断丰富和创新博物馆的种类及展示内容。

(三)进一步加快文物数字化变革。响应数字重庆建设,加快推进文物数字化改革,进一步扩大重庆云上博物馆建设范围。年内新实施6个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项目,继续推进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等3个数字化续建项目实施。推进世界文化遗产、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馆藏珍贵文物高清数据采集。加强博物馆客流数据接入管理和未接入单位的数据接入,提升文博场馆数字化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落实好文创产业发展措施。积极推进重庆中国文物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以试点单位为基础,探索建立重庆文物知识产权平台,构建授权体系和多元投入机制,畅通文物资源授权渠道,引导文博机构、文创企业、高校联合开展研发设计、艺术授权、品牌运营等合作。进一步扩大文创试点范围,以博物馆、文化产业园区等为发展平台,着手培育特色文物文化创意产业。以行业展会、博览会等平台,展示推介优秀文化创意产品。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手段,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发展电子商务和体验式营销。

( 来源: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